站点设在家门口 云端一键找工作“专员”上门送岗位 北京朝阳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
站点设在家门口,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云端精准送岗,“附近的工作”一键筛选;“专员”主动上门,帮您推荐岗位……今年以来,朝阳区科学布局就业服务站点,“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不断织密就业服务网络,让求职者求职就业更便捷。
就业服务直达家门口
“这‘亲邻就业坊’就在家门口,推荐的都是信息真实的工作岗位,还有专人解答,省心!”将台地区居民冯女士感慨地说。不久前,她在家门口的将台乡丽都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现场咨询了就业政策,还在就业专员的指导下找到了心仪的岗位并线上投递了简历。
如今,在朝阳区,700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变身”“亲邻就业坊”服务站点,居民进入“亲邻就业坊”,就能享受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浏览、简历投递、职业指导预约等“一站式”服务,真正把就业服务送到了求职者的“家门口”。
与此同时,朝阳区支持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基层就业服务站点建设,目前,全区398家链家门店化身“社区就业链”服务站点,依托其密集的网点优势,实现岗位信息传递,让朝阳区就业服务主体更多元、形式更灵活。为确保服务质量,朝阳区还统一制定了就业服务站点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就业公共服务可及性、均等化、专业化水平。截至目前,就业服务站点累计服务1300人次。
朝阳区还创新招聘活动形式,将“就业流动服务站”开进朝外UIC、北京国际电影节、茶香文化节等热门场所和咖啡节、灯光秀、潮市集等活动现场,通过“小而精”“快闪式”的服务模式,让人们在享受文化生活、逛街购物的同时,轻松获取岗位信息、咨询政策,实现了生活消费与就业服务的无缝衔接与双向引流。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468场,提供岗位17.6万个。
云端岗位送到群众“指尖”
“除了线下的就业服务,朝阳区积极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创新打造智能化就业服务平台。”朝阳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求职者只需打开微信出行服务,进入“附近的工作”功能,基于腾讯地图打造的线上零工平台便呈现眼前——这是全国首个依托腾讯平台聚集多家人力资源机构共同参与的线上零工平台,岗位精准定位、简历一键投递,其上线以来已为26万人次提供服务,成功牵线实现就业1.6万人次。
此外,朝阳区深挖直播平台潜力,创新构建“宜业朝阳”“1+N”直播带岗服务矩阵,以区级直播平台为中心,支持国投人力、中智、东方慧博等多家人力资源机构参与,将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纳入直播服务范围,不断丰富网络直播内容,形成了“月月有专场、服务不断线”的常态化直播带岗服务模式。今年以来,“宜业朝阳”直播带岗活动已累计开展81场,服务151.8万人次,岗位与人才在云端高效对接。
“朝阳区将聚焦数智就业服务模式,联合高德地图、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平台推出多元化就业服务场景,实现‘数字技术+平台经济+就业服务’协同创新,推动基层就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上述负责人表示。
精准帮扶走出“零距离”
为了把精细化就业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朝阳区实施帮扶群众就业举措,通过积极践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构建精细化、长效化服务机制,真正推动从“人找岗”到“岗找人”转变。
晚上7点,来自朝阳区某人力资源机构的工作人员敲响了双井街道居民王先生的家门,摸排就业情况,了解到王先生有求职需求后,工作人员根据王先生的情况为其推荐了就业岗位。这名工作人员是朝阳区“职通邻里家”“敲门送岗”专项行动的一员,负责摸排双井街道广外南社区常住人员的就业需求。
今年以来,这样的主动扫楼摸排场景在双井街道、酒仙桥街道的16个社区上演。为补充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力量,朝阳区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机构专业化人员队伍参与就业公共服务,依托网格化管理,面向辖区常住人员逐楼逐户进行“地毯式”走访摸排,主动询问、主动发现潜在就业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已累计主动走访服务重点群体3.9万人次。
朝阳区还为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量身打造了“360”闭环式就业服务,该模式依托区级、街乡、社区(村)“3”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群体提供求职登记、困难帮扶等“6”项闭环式服务内容,通过融合数智化手段提供多层次支持,实现就业服务“0”距离,切实提升就业服务的可获得性与实效性。
从深入社区的“亲邻就业坊”到遍布街巷的“社区就业链”,从“指尖可达”的线上零工平台到“云端互动”的“宜业朝阳”直播矩阵,再到主动上门的“敲门送岗”,朝阳区正以创新举措不断探索就业服务新路径。未来,朝阳区将全面提升就业公共服务可及性、均等化、专业化水平,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让更多求职者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